用科学的思维方法认识和改造世界,是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的一个鲜明特征。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底线思维等,都是科学的思维方法。从党史中学习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并运用来观察、思考、分析问题,有利于增强工作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创造性。
学习战略思维方法,增强大势预见能力
战略思维体现了战略预见能力,它以历史的厚度、世界的广度和思想的深度,统揽全局、把握事物发展的态势,能察觉别人所未觉,能知别人所未知,从而赢得战略上的主动、部署上的先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略问题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的根本性问题。战略上判断得准确,战略上谋划得科学,战略上赢得主动,党和人民事业就大有希望。”中国共产党是具有战略预见能力的政党。在革命遭受挫折,面对“红旗到底能打多久”的迷茫和质疑时,毛泽东同志基于对国内外政治形势的把握以及实践经验,以深邃的眼光和战略思维,写下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些光辉著作,描绘了革命的光明前景,指明了中国革命的出路,坚定了人们的信心。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作出和平与发展是时代主题这一重大战略判断,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提出了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充分体现了党的系统性战略思维。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应具备的能力。从党史中学习战略思维方法,就要深刻领会战略思维的时代价值,学会运用这一思维方法分析大势、谋划未来,在实践中不断提升把握方向和谋划大局的能力。
学习历史思维方法,增强规律把握能力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思维是运用正确历史观认识历史、把握现实和未来的一种思维方法。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蕴含着对什么是历史以及如何正确看待历史的深刻认识。毛泽东同志就曾指出:“如果要看前途,一定要看历史。”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根据中国近代社会的特点,指出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必须分两步:第一步是民主主义革命,第二步是社会主义革命。1984年,邓小平同志基于世界历史和中国历史的智慧和启迪,指出“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党的十八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历史的重要性、什么是历史、如何看待历史,以及如何借鉴、传承和运用历史等作了深刻阐述。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七次集体学习时深刻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条道路来之不易,它是在改革开放3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多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他以整体历史观、大历史观,论证了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之间的内在关系,阐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的历史必然性。
历史启迪未来。从党史中学习历史思维方法,就要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在实践中做到“古为今用”“鉴古知今,学史明智”,善于从历史中借鉴经验、汲取教训,科学研判前进方向,更好地开创未来。
学习辩证思维方法,增强驾驭局面能力
辩证唯物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辩证思维是辩证唯物主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科学思维方式。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事业越是向纵深发展,就越要不断增强辩证思维能力”。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共产党能够科学运用辩证思维方法,一分为二地看待问题,能够统筹兼顾各种矛盾,既看到事物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又看到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既看到主流,又看到支流;既看到有利的一面,也看到不利的一面;能够采取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妥善处理好局部与全局、当前和长远、重点和非重点的关系。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面对复杂的国内国际环境,用辩证法驾驭全局,从战争中学习战争,在敌强我弱的情况下,提出灵活机动的“游击战”,预言抗日战争为“持久战”等,辩证地处理好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准确把握革命战争的特点和规律,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最终领导人民取得了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同志写下充满辩证思想的《论十大关系》等光辉著作,为新中国的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运用辩证思维,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等等,提出许多充满辩证思维的重要论断。
当前,面对深刻变化的国内外环境,以及由此带来的新挑战和新机遇,从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战略全局出发,增辨析之能、赋驾驭之力尤其重要。我们应当通过学习党史,掌握唯物辩证法的根本方法,不断提高辩证思维能力,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
学习创新思维方法,增强新局开创能力
创新思维是正确认识事物、做好领导工作所必备的思维方式。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中国共产党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政党,百年党史就是一部创新精神的彰显史,一部自力更生创新图强的历史,一部不断开拓新境界的历史。井冈山时期,毛泽东同志立足于中国革命现实,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没有相关论述,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没有现成经验,党内“左”倾路线和教条主义不断干扰打压的情况下,创造性提出了“以农村为中心”的革命道路思想,提出和发展了“思想建党”“党指挥枪”“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建党建军思想。新中国成立后,面对如何在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的崭新课题,我们党以苏联为鉴戒,不断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不长时间里,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创造性地解决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中国向何处去”的重大抉择,邓小平同志以革故鼎新、一往无前的勇气创造性提出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思想,在农村实施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沿海创立经济特区,在香港和澳门实施“一国两制”,为成功开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建立了不朽功勋。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开创了党和国家事业新局面。
问题是创新的起点,也是创新的动力源。从党史中学习创新思维方法,要立足新时代,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学习底线思维方法,增强风险抵御能力
底线思维是问题导向性和积极防控性思维,它的实质在于把握事物性质发生根本性改变的临界点,从最坏处着眼,向最好的结果努力,强调未雨绸缪、有备无患、主动应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分析国际国内形势,既要看到成绩和机遇,更要看到短板和不足、困难和挑战,看到形势发展变化给我们带来的风险,从最坏处着眼,做最充分的准备,朝好的方向努力,争取最好的结果。”底线思维是我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思维方式和工作方法。在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曾说:“许多事情是意料不到的,但是一定要想到,尤其是我们的高级负责干部要有这种精神准备,准备对付非常的困难,对付非常的不利情况。”改革开放时期,邓小平同志曾说:“我们要把工作的基点放在出现较大的风险上,准备好对策。这样,即使出现了大的风险,天也不会塌下来。”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这种思维贯穿到经济、社会、文化、生态、党建、改革、发展、稳定等方方面面。比如,在改革问题上,强调头脑必须清醒,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生态建设方面,强调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观念;在党建方面,严明党的纪律,划出了党员不可触碰的底线,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里;等等。
当前,面对前进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我们要在学习党史的过程中,深刻理解底线思维方法的丰富内涵和精神实质,并自觉运用好,有准备地应对风险挑战,防范和化解重大风险。我们既要警惕“黑天鹅”事件,也要防范“灰犀牛”事件,尤其要防控那些可能迟滞或中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全局性风险。
(作者系南昌航空大学党委副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