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大学生管理工作而言,新生入学教育是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学生一入校就从思想、政治、能力、行为等各方面加强对他们的培养,夯实基础,能为学生未来几年的思想教育和管理奠定良好的基础。
学习引导教育
在大学里,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变成了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要让学生主动去发现、去探索问题。学习方法对学习结果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所以学习方法的引导对新生将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笔者建议,应当通过教师专题报告、研究生和高年级优秀本科生介绍经验等形式,向新生介绍学习方法和专业研究经验。让他们做好思想准备,少走弯路,引导他们在未来的学习生活中积极观察、思考,掌握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顺利度过学习适应期。
学习引导教育要包含以下内容:第一,帮助新生明确学习的目的和定位。大学学习是为自己未来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而准备。学生要珍惜学习机会,做到学习目标明确、方法科学,朝着预期的目标,循序渐进,把自己培养成合格的有用之才。第二,教育新生明确学习主体的角色转变。高校的学习主体就是大学生本人,大学生要变高中阶段的被动接受教育为主动寻求教育,即变“要我学”到“我要学”,把握学习的主动权。第三,帮助新生注意学习方法的培养,适应大学学习特点。大学老师讲课时需要在有限的学时中完成教学大纲要求,很难面面俱到,加上当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教师可能还要补充许多课外知识,大学生自学及自我知识更新能力的培养变得至关重要。第四,帮助新生学会科学地运筹时间。高校学生自由时间较多,因此要善于制定合理的学习、文化娱乐、上网及体育锻炼计划,做到有条有理,劳逸结合。第五,帮助新生学会利用图书馆和网络中的各种文献资料,学会自我解惑,充实提高自己。
职业生涯教育
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在个体社会化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的重要时期。大学从新生入学第一天开始就要关注新生成长,帮助其进行四年大学生活规划和人生职业规划。大学新生教育在社会化方面主要是让新生明确社会角色意识,承担起肩负的社会责任。让学生尽快明确自己的社会角色和社会责任,开展职业生涯教育应是行之有效的一个办法。我国职业生涯教育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系统的教育体系。
日本的职业生涯教育值得中国借鉴。进入新世纪以来,职业生涯教育在日本得以广泛开展。它与传统意义上的职业教育相联系但又有所区别,它与终身教育的目标相一致但又丰富了其内涵,是通过教育促进人生价值实现,从而为社会提供适应时代要求的优质劳动者而进行新的探索。职业生涯教育是在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中进行职业生涯观念和职业生涯准备的教育,旨在使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培养学生了解自己、积极主动地选择人生道路的能力。它要求从幼儿至成人的整个教育过程中,都要将传授知识与学生将来的工作和生存方式相结合。
大学由于和人才市场的联系紧密,对职业生涯教育应当高度重视。学生在对职业生涯的选择和决定过程中难免会有苦恼和困惑,因而学校又设专门教师进行“职业生涯辅导”,对学生进行个别的或小组的引导帮助,为他们提供信息,让他们按照自己的意志负责地选择或决定自己未来的人生蓝图。提倡学生制订“职业生涯规划”,即在对一个人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应把指导这种规划的制定列为职业生涯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校期间由学校来辅导,进入社会后由社会组织通过再培训来促进。
新生心理辅导
学生进入大学后,常常产生一种失落感,出现心理上的不适应。这种不适应通常有几种情况:第一种是因环境不适应反映出心理不适应,有的新生一经挫折就会产生较长时间的焦虑自责;第二种是由一名中学生向大学生的角色转换,在心理上需要一个调适过程;第三种是每年的新生中都会有在高考中发挥失常的学生,他们看着昔日与自己不相上下的同学纷纷进入较好的院校或较好的专业,心理上易产生严重的不平衡;第四种是城乡中学素质教育发展的不均衡,使得相当一部分农村学生在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的城市学生面前觉得自己缺乏特长,从而出现心理失衡。
导致这种心理失衡的因素首先是新生心目中的大学与现实中的大学发生冲突,产生心理落差;其次是新生对新环境,尤其是复杂的人际关系、不同的教学模式的不适应,从而产生困惑,导致心理失调,如不及时调整,会产生诸如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应当对新生进行角色重新定位的思想教育,让新生逐步接受已成为普通大学一员的事实,能够接纳自我;采用“以老带新”的办法,通过老生口耳相传式的教育,让新生在认识、评价自我的同时,也对心目中的大学形象进行调整,使其回归到现实中,以减少理想大学与现实大学间的冲突而导致的心理落差和失衡。
为了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和全面认识大学生活,学校在新生入学一周内对其做一次心理辅导,入学一个月内进行一次心理普查,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学会与师生和谐相处。大学新生是从全国四面八方汇集到学校的,有着不同的日常生活习惯和思想文化背景,在大学新的环境中,他们的语言、思想、文化难免会发生碰撞,与此同时,他们还面临学习、生活、人际关系等诸多方面的心理压力。在对全体新生作心理辅导和心理普查时,要注重了解学生遇到的困惑和难题,及时疏导沟通,发现他们存在心理问题时应及时与辅导员或心理辅导老师沟通。要教给他们自我调整、自我放松的方法,让新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 纪良)
《中国教育报》2007年9月7日第3版